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拯救全球氣候 美國一直在“拖后腿”

編輯:張萌 時間:6/6/2017 8:49:55 AM 瀏覽:1975

2017年6月5日訊,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從聯合國秘書長到美國普通市民,全世界對美國的這一決定都表達了遺憾、失望與批評。其實,特朗普撕毀協定,根本不能稱其為什么“石破天驚”的事兒,因為美國在國際氣候大會上,一向扮演著“拖后腿”的角色?,F在,讓我們一同翻閱美國的那些“黑歷史”。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民眾在白宮外抗議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黑歷史之碳排大國
一向奢侈揮霍能源

從19世紀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開始,由于燃燒石油、煤炭,往大氣中排放了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很多專家認為,這導致了嚴重的溫室效應,使得全球氣溫不斷增長,帶來各種嚴重問題。為了保護人類世界和生態環境,很多機構呼吁減少碳排放,阻止全球變暖,并在1992年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每年召開一次大會,討論各國控制碳排放的事兒。

美國自從20世紀初坐穩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位置,稱霸百年。加之其領土遼闊,財大氣粗,一向是非常奢侈地揮霍著能源。以90年代中期為例,美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約為50億噸,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高達15至20噸,是全球平均排放量的4至5倍,是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2到3倍。

由于美國長期以來在碳排放方面養成了大手大腳的習慣,控制碳排放的難度大。于是乎,美國長期在全球控制碳排放上扮演的角色,都不那么光彩。

黑歷史之傘形集團
成為減排“搗亂國”領袖

在90年代時,廣大發展中國家雖然人口眾多,但經濟落后,碳排放很少。發達國家是碳排放的大頭,占據了60%以上的總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更是發展中國家的5至6倍。

國際氣象大會號召各國控制碳排放,但發展工業很難避免增加碳排放,綠色產業需要投入的經濟成本和技術門檻又較高。因此,各國處于各自立場,對于應該由誰來控制碳排放,減緩多少的問題,分成了三大集團。

第一個集團是發展中國家。他們認為,發達國家在過去百年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以犧牲全球氣候,獲得了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現在應該切實承擔起減排的主要責任。發展中國家相對人口,其碳排放較少,而且經濟落后,科技薄弱,生存是第一位,不應強制要求減排。

第二個集團是歐盟國家。作為老牌發達國家,歐盟人口密度大,石油和煤炭資源相對不足,能源消費已經得到控制,環境技術上領先,減排壓力不大。因此,歐盟在減排方面,處于比較激進的立場,并勸告其他發達國家也努力減排。

第三個集團就是美國為首,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他們的國土聯起來形如一把傘,故稱為 “傘形集團”。這些國家,整體來說領土遼闊,能源比較豐富,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很大,國內減排成本高。因此他們對減排很不熱心。面對自己作為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往往推三阻四,不肯承諾指標,也不愿意支持發展中國家技術和資金用于減排。另一面,他們又處處針對發展中國家,聲稱要“一視同仁”。多年來,他們在國際氣候大會上常年扮演“搗亂”的角色。而美國,很自然地就是“傘形集團”的領袖國。

黑歷史之京都議定書
小布什一上臺便出爾反爾

小布什參加氣候會議

就在這種扯皮斗爭中,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京都議定書》?!毒┒甲h定書》規定了,締約的發達國家應該控制碳排放,并確定了2008-2012年(稱為承諾期)的碳排放限制目標:到2012年,大部分歐洲國家相對于1990年的水平,要減少8%,美國減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減6%,克羅地亞減5%。俄羅斯、烏克蘭維持1990年水準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美國當時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和國際地位,這個7%的減排目標其實都不太光彩。

此外《京都議定書》的談判還有三個大問題:(1)匯的利用(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可以沖抵減排額度)(2)三機制的運行規則(是否允許發達國家花錢,讓發展中國家代替自己減排)(3)遵約機制(不遵循條約,怎么懲罰)。

對這三大問題,美國等堅決主張:森林吸收應該抵消減排額度(美國自己森林很多,可以抵消不少碳排放);三機制應該充分利用(美國錢多,準許花錢買碳排放指標對他有利);不應該建立強制性的遵約程序(這樣違反了也不怕處罰)。

由于美國的堅持,歐盟和發展中國家讓步,《京都議定書》的減排變成了“限制增排”。

然而就算如此,美國還嫌不夠??肆诸D執政的民主黨政府在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新上臺的共和黨布什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這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然后,美國就打阿富汗去了。

小布什此舉幾乎直接導致《京都議定書》流產。幸虧在2004年底普京批準該條約,終于勉強達到了議定書生效的及格線。2005年,《京都議定書》開始強制生效,全球多數發達國家,開始正式承擔起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就在同一年,美國的碳排放比1990年增長19%。

黑歷史之“二期談判”
耍橫埋葬協議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2012年12月為止,即約束各國到2012年的排放量。因此從2005年開始,環保組織就希望盡快簽署關于2012年以后的“第二承諾期”的減排目標。

美國對第二期更是大唱反調。2007年12月的巴厘島會議上,美國和歐盟針鋒相對,表態不會簽署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任何協議,還反對歐盟提出的“發達國家低價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減排技術”,聲稱要保護“知識產權”。

奧巴馬曾希望承諾美國到2020年減排溫室氣體4%。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新上臺的奧巴馬希望承諾美國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溫室氣體4%左右。這個數字與發展中國家期望的有巨大差距,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得到國會同意。最終,會議只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綠色和平組織非常不滿,他們強烈譴責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傲慢態度,認為他們出賣了世界人民現在與未來的利益。
2010年末的墨西哥坎昆會議,各國依然爭吵不休。美國國內黨派相爭,無法有任何減排承諾。

2011年末的南非德班大會,發展中國家和歐盟都堅持《京都議定書》的二期承諾,希望美國能夠做出量化減排承諾。美國則耍橫,表示不會做出任何承諾。在美國率領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傘形國家紛紛反對第二承諾期。
到2012年末,卡塔爾多哈大會上,美國繼續不參加第二承諾期,傘形集團跟隨而上。這樣,《京都議定書》終于隨著第一承諾期的結束而被埋葬了。

黑歷史之“巴黎協定”
特朗普推翻前任成果

美國民主黨相對共和黨,在環保方面更為積極。奧巴馬在第一任內就力推“總量管制與交易”法案,但未成功。2014年11月12日,中美雙方在北京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中美雙方將攜手努力,以便在2015年聯合國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議定成果。兩國還宣布了各自的行動目標。

2015年,奧巴馬公布了“抗擊氣候變化的重要一步”——《清潔能源計劃》的最終版本,首次對發電企業碳排放作出限制,要求發電企業到2030年將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32%。

在中美攜手下,2015年底的巴黎氣候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這是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該協定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方式,即自定貢獻。每個國家到底減排多少,由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申報。但申報后,就要嚴格執行。相對于《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的一個重大進步就是美國參加進來。

但是,降低碳排放是美國政治的敏感議題,尤其權貴財閥和共和黨對此諱莫如深,指責奧巴馬政府“對煤炭宣戰”會給美國經濟帶來“破壞性后果”。而新總統特朗普標榜的是“美國利益至上”。所以,特朗普推翻奧巴馬之前的成績,也就“順理成章”了。 楊益?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