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外媒稱中國春運頗顯科技范兒:一大波“黑科技”集中亮相

編輯:李慧勤 時間:2/13/2018 9:31:42 AM 瀏覽:1508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道 外媒稱,“刷臉”進站、人像識別警務眼鏡、虛擬實境(VR)全景導航、智能機器人引路,這些集中在本次春運亮相的高科技,讓歷來以大量人口流動而聞名的中國春運頗顯科技范兒。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月12日報道,在人流聚集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火車站,自助刷臉進站機的上崗改變了往年排長龍安檢的情況。

《聯合早報》記者上周前往春運現場北京西站發現,愿意嘗鮮刷臉進站的旅客為數不少。

報道稱,進站口處,十多臺藍色、橙色的自助刷臉機一字排開。只要將身份證和車票疊在一起放入閘機口,攝像頭就會采集旅客的人臉信息,如果人、票、證信息一致,閘機便會自動打開,為旅客放行。

據記者觀察,不少人還是第一次體驗人臉識別技術,但在志愿者的幫助下,整個過程也能在數秒內搞定。

報道稱,中國春運客流量龐大,人山人海的車站、機場過去是盜竊案高發地,現在則是警方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緝拿案犯的重要場所。

據報道,鄭州警察今年春運首次使用具有面部識別功能的警務眼鏡,已成功抓捕7名涉嫌拐賣人口、交通肇事逃逸等的嫌犯。

人臉識別的應用也簡化了機場安檢手續。甘肅蘭州的中川國際機場最近開啟了人臉識別登機模式,從取像到識別過程僅需3秒,而且不需打印登機牌。

智能機器人、VR全景導航也是今年春運吸引眼球的“黑科技”。

浙江杭州、山西太原等火車站推出智能機器人,可以與人對話,幫助查詢車次,還能給乘客引路如廁等。

在福建廈門、福州車站,有方向辨別困難的旅客可借助VR全景導航,較方便地找到要去的地方。

春運的另一頑疾——沒有運營資質的黑大巴,今年也在科技的“探照燈”下無處可逃。在廣州客運站,全市6641輛春運客運車都配備專屬“二維碼”。乘客可以掃碼查詢車輛是否合法并對服務進行評價。

春運歷來一票難求,搶票大戰今年也不例外。官方鐵路網上購票系統今年與搶票軟件上演了一場技術對決,一旦識別有人使用搶票軟件,系統就會立即將其列入慢速排隊隊列。

“互聯網+”技術也讓漫漫回家路變成“說走就走”的旅程。山東濟南汽車站開通春運眾籌班車,只要有15人用手機在相關的網頁上選擇同樣的出行路線,汽車站就可以根據出行時間和地點發車。

這些正在改變春運的高科技,在盤古智庫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張禮立博士看來,雖然并不真正屬于具有顛覆性以及無限想象空間的黑科技,但由于在春運不同場景中大規模地應用,有助緩解春運痛點,今后將為人工智能等科技輔助社會治理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在北京西站,乘客只要將身份證、車票疊放在閘機口,然后面對攝像頭,幾秒即可進站。(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

【延伸閱讀】港媒:春運40年折射社會變遷 成最具中國特色年度大戲

參考消息網2月5日報道 港媒稱,內地一年一度的春運大幕2月1日又再拉開,到3月12日的40天內,預計全國旅客運送量將達29.8億人次,相當于讓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所有人都旅行了一次。這場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定期大遷徙”,從以往的回家路漫漫,到今日有望進入“舒適回家”,折射出內地社會的變遷,不禁令人感慨萬分。

據香港《明報》2月4日報道,內地的春運規模數字驚人,僅以下幾個數字就可略見一斑。春運最高峰一天的客運量將超過1億人次,等于全日本的人口;春運的主力是鐵路,今年鐵路預計客流為3.9億人次,超過美國人口,每日平均955萬人次搭火車,相當于瑞典的全國人口;民航預計客流6500萬人次,相當于全英國人口在這40天內都搭了一程飛機。由于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就業、求學,每年農歷新年假期返鄉的客流和假期后人們返回上班的人潮,就形成了這個每年一度、蔚為壯觀的“人類親情大遷徙”。

報道稱,今年是內地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春運開始40周年。1978年初,回家的人潮已把廣州火車站擠得水泄不通。兩年后,“春運”這個詞才首次被官方使用。40年來,春運大軍從不到1億人次增長到今年的近30億人次,已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年度大戲,也成為觀察內地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

報道稱,回家路艱辛曾經是億萬中國人在春運經歷的真實寫照。不僅一票難求,還有旅途中的各種艱難困苦。2017年的大數據報告顯示,旅客人均在火車上要花費15.36小時,40年前旅途中的煎熬更可想而知。猶記得10年前那場特大雪災,令連接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廣鐵路中斷,多趟列車取消;京珠高速公路也因結冰而封閉,數萬車輛滯留;10萬多旅客滯留在廣州火車站,令那年的春運成了很多民眾難忘的記憶。

報道表示,但當年的全國春運旅客總量也才不過22億人次,與今年的近30億人次不可相提并論。近年春運發生的變化也反映出內地社會形態的變遷,一是人數有所回落,自2014年達到36億人次后,今年春運客流已與2017年持平。近年中西部地區經濟逐步發展,就業崗位增加,令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成為新潮流,不少人近年返鄉后不再出外打工。今年春運,道路交通的客流量下降1.6%,是首次負增長。

二是春運的客流模式發生變化,由以往幾個大城市與中西部省份幾條線路集中爆發流動模式,變得較為均衡,在時間和地點上相對沒有那么集中。一來是內地春節黃金周的設立,拉長了假期,城市工廠和高等院校亦錯開了放假時間,農民工和學生也學會錯開高峰期回鄉;二來是過年習俗的改變,很多家庭不再是子女返鄉過年,而是家人入城團聚或出外旅游度歲。

三是內地的交通特別是鐵路基建大大增加了負荷能力。到2017年年底,內地鐵路營業里程已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66.3%,鐵路電氣化率、復線率分別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高鐵已成為春運主力軍。今年春運高鐵、城際等快速列車占鐵路運輸總比重高達60%,鐵路整體運輸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今年春運鐵路的網購車票及手機購票的比重已達到80%,較2017年再增加10個百分點。

報道稱,值得留意的是,春運的這種變化,也配合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成長,這些80后、90后青年,已成為外出打工的主力軍。他們的成長伴隨著內地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早已習慣手機、計算機“連接一切”的生活,更習慣于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助力下,以更舒適的方式回家,“舒適回家”已成為他們對春運的基本要求。

報道稱,人民利益至上不是一句空話,經濟發展、GDP數字的倍增,火箭航母水平的大幅提升,固然是國力強盛的象征之一,但春運方式的變化更是國家社會滄海桑田的折射。

2018年2月2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全路客票系統監控中心,工作人員在監控12306網站后臺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