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頂部的兩層“網格石墻”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
連續兩年,河南考古機構派出考古隊奔赴蒙古國荒漠深處探訪神秘的墓葬群。今年9月初,這支考古隊剛剛結束了2018年度的發掘任務返回國內,并對外公布了最新進展,考古人員已經非常接近189號大墓的棺槨。
9月5日,這支考古隊的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立剛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采訪,他說,這次公布的考古成果是2018年7月至8月所獲。隊員們對第189號貴族墓葬的墓室進行清理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現象。
這座墓地位于蒙古國后杭愛省高勒毛都,那里是人煙稀少的牧區,距離最近的城市約100公里。蒙古國考古力量已開展工作多年,發現了一些草原風格、中原漢代風格和羅馬風格的器物,不過整體進展較慢,因此邀請了在專業技術、發掘經驗和裝備上均有優勢的中國考古力量前往支持。189號是一座初步推測為東漢時期的匈奴貴族墓,形狀是在漢朝很流行的甲字形,周圍有呈弧形分布著的小型陪葬墓。2017年,隊員們對陪葬墓進行了發掘清理,今年6月,完成了對甲字形大墓的墓道的清理,7、8月份集中力量清理墓室部分,沒想到因為遇到的一些費解現象,工作推進比預想的慢。考古人員清理墓室頂部時,首先發現了凸出地面的石砌結構,這是因為附近都是沙土,能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石塊。匈奴人往往會用石塊堆砌出一些造型,比如魚骨狀石梁,但這座墓卻很特殊,筑墓人在墓室上修了一些石梁,然后又用石塊分隔出大約15個大小不等的方形或長方形結構,形如網格,而石塊隔出來的區域有的里面填滿了石頭,有的則是空白。這些網狀結構有什么功能?考古人員十分不解。
繼續向下發掘,考古人員在30至40厘米之下又發現了一層更密的“網格”,也是有的網格填了石頭,有的網格完全沒有石頭,但其整體布局跟上一層網格并不相同。這些網格到底是做什么用?會不會是在這些網格里面搞祭祀活動?周立剛認為,搞祭祀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除了石頭或沙子,考古人員在網格中間沒有發現任何其他遺物或遺跡現象。
這座墓還有其他的奇特現象。向下清理到4米深度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功能不明的石砌結構,用很多石頭組成,很是神秘。據透露,墓地中部還發現了一個明顯的盜洞,今年考古人員所發現的遺物也主要來自于這個盜洞,包括銅器、鐵器、漆器、皮革、陶器等種類,可惜大部分為碎片。由于周圍都是沙土,這座墓葬在向下發掘過程中需要用沙袋不斷對周邊坑道進行加固。
據透露,目前,189號大墓的發掘深度已至距離地面約5米,距離棺槨已經很近。不過由于當地氣候原因,2018考古季已經結束,預計2019年度將完全揭開這座墓葬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