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圖書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鑫通訊員王清明文圖
“這幾本《成才之路》是我給孩子買的。他看過以后,我就把圖書送到鎮圖書館了。圖書館給我報銷了239.9元的購書款。”近日,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居民李靜拿著自己買的一套書送到了平橋區明港圖書館,并順利領走了購書款。
“家里買了很多書,有學生教輔、課外讀物,還有實用技能、專業圖書。看過以后,這些書籍放在家里很占地方,當垃圾處理又可惜。現在好了,鎮里對看過的圖書進行回購,既幫我們減少了購書花銷,又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我為明港圖書館這個做法點贊!”李靜說。
在明港圖書館,記者粗略翻閱了一下回購記錄。時間:2018年8月16日,圖書名稱:《河南省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報銷人:王紅,價格:53元,聯系電話:……一本40多頁的回購登記本,記錄著近千名送書讀者的名字。
“這中間不少讀者,一次性拿著很多本書前來,目前我們已累計回購圖書8000余冊,退返讀者購書資金28.5萬元。”圖書館管理員葉珂介紹說。
“為推廣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明港,全鎮群眾‘私人定制’的正版圖書,都可以憑發票到明港圖書館不打折實報實銷。”明港鎮黨委書記劉光金介紹說。
從2015年7月開始,明港鎮財政每年拿出10萬元開展圖書回購活動,通過“個人購書,政府買單,書權歸公,保管在公”的方式,從讀者手中按照原價回購沒有館藏但具有館藏意義的書籍,調動大眾讀書購書的積極性,培養全民閱讀好習慣。目前,明港圖書館每天的借閱量基本上都超過100人次,雙休日和節假日更多,一般有兩三百人次,圖書館里往往是座無虛席。
“群眾喜歡的,就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這樣做,把選書權賦予讀者,讓讀者從圖書館資源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決策者,既激發了讀者的參與熱情和閱讀興趣,又調優了藏書結構,節約了資源,增加了館藏,吸引了更多讀者前來”,談及圖書回購這一做法的初衷,劉光金說。
明港鎮在圖書館使用和管理上的創新探索和大膽嘗試,折射出當下平橋區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據了解,平橋區十分重視鄉鎮基層文化建設。全區現有區鄉兩級公共圖書館19個,文化館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23個,農家書屋268個,城區文化廣場4個,建成1個區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實現了基層服務點全覆蓋。
為順應新時代下社會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平橋區在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特別是經典名篇朗誦會、世紀廣場文藝演出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讓群眾暢享文化生活。
2018年以來,按照中宣部等四部委對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七個一”的標準要求,信陽市平橋區對全區60個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進行了達標完善,啟動210個非貧困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建設。截至目前,全區270個村(社區),已經有246個建設完成,建成率91.1%,預計年底建成率將達到95%以上。
如今,在平橋區,群眾讀書學習有場所,文化活動有計劃,精神文明素質的提高,讓平橋區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越發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