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一個種糧大戶的土地情結

編輯: 時間:7/30/2015 11:14:58 PM 瀏覽:1961

一個種糧大戶的土地情結 

種麥長勢良好。

一個種糧大戶的土地情結 

收割的麥子水分大。

一個種糧大戶的土地情結 

正在建設的生活工作區。

一個種糧大戶的土地情結 

又是一個豐收年。

       “最近天氣不好, 前兩天收的麥子濕度大,還得曬兩天。”昨日下午,在遂平縣常莊鎮龍泉村北側的一大片麥田旁,看著田里穗長粒飽的小麥,姚新領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心里有些著急,但是他知道,現在還不是最佳的收割時機。

   成立專業合作社

       在姚新領的綠野種植專業合作社西側,記者看到一家有點像高檔鄉村飯店的小院,小院是用密度板建的,幾名工人還在施工。房前不遠處有一個“8”字形的水池,還有涼亭,讓人感到十分愜意。

       “這是我們合作社工作、就餐和學習的地方。這個水池也有寓意,因為我們準備種植“駐花2號”花生,你看這個‘8’字像不像花生?”姚新領笑著說。

       說起成立專業種植合作社的初衷,今年54歲的姚新領有些感嘆。他說,自己籌建合作社至今已經有5個年頭了,他和其中的一名籌建人姚國耀是兄弟,姚國耀也是縣供銷社的職工。2010年,響應政府號召,他們開始聯系朋友籌建合作社。

       姚新領所在的龍泉村坐落在遂平縣城東北,道路四通八達,農業種植條件優越,主要種植玉米、小麥以及一些雜糧作物。正是看中了這些優勢,姚新領等人在龍泉村承包了200多畝土地,當時他和其他4個發起人籌集50多萬元資金,開始種麥子。

       “因為我在供銷社工作多年,家里有地,所以對種田并不陌生。”姚國耀說,一開始,他們決定種植種麥,因為種麥不但比普通小麥價格高,還能培育出更多優良品種。

       合作社北側的麥田里豎起不少牌子,每塊牌子上寫有種子的名稱:“百農207”、“西農979”、“矮抗58”……記者了解到,幾年來合作社一直培育幾種產量穩定、抗病蟲害、抗倒伏的種麥。

 

    從不拖欠農民工資

       “幾年來,合作社經營著實不易,附近的農民也為合作社出了不少力,如果失信了,就會感覺對不住他們,畢竟廣大農民都很稀罕自己的土地。”姚新領說,每年夏秋兩季,收割、播種、施肥……哪一個環節都需要人,他們就請村里的留守老人幫忙。

       龍泉村不算太大,但是有很多留守老人,村里的大部分年輕人在外打工,因為大家認為外出打工總比在家里種地掙錢多。這些留守老人對土地有難舍的情結,雖然土地被流轉,但是他們總會在農忙時跑到地里看幾眼。

       姚新領不但聘請村里幾個村民在合作社里長期工作,還聯系村里能干的老人到地里幫忙,給他們發工錢。“只要大家把活干完,工資就會立刻支付,我不會讓他們吃虧的。”姚新領認為,只有讓農民在家門口打工,整合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給合作社帶來希望,給村民帶來財富。

       “承包土地時村里有很多人不理解,認為我們搶了他們的土地,這讓我們很頭疼。”姚新領說,村民一開始不支持他們,認為他們只是為了掙錢才種地的,而且不會長久。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姚新領等人不但做工作、講道理,還跑到村里請村民幫忙,只要有掙錢的機會,合作社都會首先想到村民。目前合作社生活區建設工程就是村民承包的。幾年來,在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下,村民漸漸改變了想法,認可了合作社,認為姚新領他們是干大事的人。

       “縣種糧大戶”、“全市示范專業合作社”、“市農業系統先進農業合作社”……幾年來,姚新領的綠野種植專業合作社獲得了不少榮譽。姚新領說,只要能干出一番事業,有沒有榮譽都不重要。讓合作社越來越強大,讓村民掙到錢才是他的初衷。

   在合作社里有干頭

       幾年來,合作社從最初的200多畝土地增加到現在的1300多畝,土地流轉農戶達到258戶。

       60多歲的王國林是龍泉村村民,他家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離開了打一輩子交道的土地,王國林一開始很不適應,整天在村里轉悠,脾氣也暴躁起來。

       “要不你到合作社找個活干,別整天憋屈得難受。”在家人的建議下,王國林找到了姚新領。

       人樸實,干活認真,對農活了如指掌,合作社正缺少這樣的管理人員,姚新領立刻聘用王國林,年薪2萬元。聽到這個消息,王國林有些吃驚:自己在家門口干些農活能掙這么多錢,還有吃有住,太劃算了。

       像王國林一樣,村里還有幾位懂技術的村民成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員,一些會機械操作的村民工資還要高。幾位村民稱,在家門口打工能照顧家,還能掙不少錢。這是土地流轉帶給他們的好處。

       龍泉村的許多農民嘗到了土地流轉帶來的甜頭。土地流轉以前,大家埋頭耕作自己的地,辛苦一年,產量有限,收入也很低。土地流轉后,不但每年有租金收入,而且可以在合作社里打工,每年收入在萬元以上。

       姚新領說:“土地多了,成本降低了,收入增加了,帶領農民‘土里刨金’的日子也更有奔頭了!

   引領發展循環農業

       “種的地多了,可并不感覺比從前累,因為現在種田主要靠機械。”姚新領說,流轉后,土地適度集中,為機械化奠定了基礎。

       “合作社里怎么只有一輛四輪車,你的大型機械呢?”記者問。

       “沒錯,合作社只有一臺四輪車,因為其他機械都是我們租的。”姚新領告訴記者,不購買大型機械首先是為了省錢,因為合作社在初期階段資金緊張,租用大型機械可以省下一大筆費用。另外,鎮上有不少機械合作社,租用機械合作社的設備能為對方帶來一定的收益。

       為了把種麥種好,姚新領和幾個合伙人沒少下工夫。去年合作社與附近的養殖場達成協議,給麥田施加有機肥,既治理了環境污染,又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還提高了種麥的品質。

       “下一步,我們還準備發展生態農業,購買一些雞苗放到地里,雞子能吃蟲子,糞便還能當肥料。”姚新領表示,合作社不但要培育出好種麥,還要種好田,用好地,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希望增加扶持資金

       姚新領說,種糧大戶種植意愿強,生產積極性高,在逐年擴大生產規模的過程中,購置大型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十分必要,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資金扶持和配套服務。

       另外,幾乎所有的種糧大戶都沒有專門的曬糧場所,收獲后就地堆放,造成不少損失;有時還擔心霉變等,所以只得在收獲后盡快賣掉,賣不上價。

       為了曬糧,姚新領在合作社門前鋪設了水泥曬場,同時準備在東側建一個大型倉儲基地。

       遂平縣常莊鎮鎮長徐鵬舉說,對于新型農民和新型農業合作組織,鎮黨委、鎮政府在資金撥付、技術支持、硬件建設上給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