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參與疫情防控的社區工作人員在安排入戶核酸檢測名單。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奧密克戎就是大號流感”“重癥率、死亡率低,還有必要興師動眾嗎?”“讓病毒低水平流行可以嗎?”面對國內新一輪疫情反彈,輿論場中“與病毒共存論”“躺平論”甚囂塵上。針對這些聲音,權威人士近日紛紛表達了專業意見。
4月8日,鐘南山院士為南開大學進行主題為《科學指導抗疫,勇攀醫學高峰》的遠程授課,對目前疫情形勢進行了最新研判。他認為,中國當前形勢下,“完全開放是不適用的,動態清零是可取的,但要進行逐步開放的政策”;他還提出,根據我國“動態清零”的政策,建議使用異種疫苗作為序貫接種。
鐘南山院士等專業人士給出的專業判斷,是基于嚴謹的科學分析,尤其是數據分析基礎之上的。比如,人民日報客戶端4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按照世衛組織的判斷,奧密克戎全球總體風險被評估為“非常高”;從中國香港特區的數據看,此輪疫情總的病死率是0.7%,遠高于流感病死率;從英國的數據看,奧密克戎造成的死亡人數也高于同期的德爾塔……
最為關鍵的是,奧密克戎對高齡患者、合并嚴重基礎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嚴重威脅,特別是對于長期臥床、血液透析患者等基礎情況差、免疫力低的人群威脅更大。
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尤其是老齡人口基數龐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億。即便是非常小的發病率、死亡率,其絕對數字也堪稱巨大。更何況,哪怕一個“小小的數字”降落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那里,都是難以承受的不幸與災難。此外,如果貿然“放開”導致大面積感染后,還可能產生新的病毒變異,讓情況變得更加難以預料。
可以說,無論是我國當前嚴峻的疫情形勢,還是一些西方國家消極防疫導致的慘重代價,都提醒我們,“躺平”沒有出路,堅持科學嚴密的防控,主動擔當作為,才能最大限度保護民眾生命健康安全、保障社會經濟發展。
事實上,自疫情暴發以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貫穿我國抗疫斗爭的基本理念,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在此理念下,當前階段堅持的“動態清零”,符合科學規律、契合中國國情,也是“看大局、看總體、看長遠”作出的科學決策。
同時要看到,疫情防控從來沒有“完美方案”。當前階段“動態清零”總方針,仍然是用“小的成本、短的時間、快的速度”阻擊局部疫情反彈和蔓延的最優選擇。而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針對輿論場中出現的一些不同聲音,專業人士及時釋疑也是必要的。
全國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整個社會肌理的影響也愈發深入。正如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所說,面對新一輪嚴峻的疫情形勢,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持防控策略和措施不動搖,也是為我們爭取一個時間窗口。
在這個窗口期,加強疫苗接種及通用疫苗研發,提高預防率;貫徹“抗原篩查,核酸確診”的政策;加速新冠藥物及抗體的研發;多學科康復介入降低后遺癥風險;實現醫院、社區、基層一體化防控管理;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等,都在科學、高效地推進,為我們把握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更好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贏得機遇和時間。
說到底,當前戰疫正酣,唯有直面疫情防控的復雜性、艱巨性、反復性,從嚴從實抓好各項工作,凝心聚力不“躺平”,方能贏得戰疫的最后勝利,而不能讓一些消極論調帶偏了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