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與狗同住兄妹"爺爺:讓孩子在狗籠是為安全考慮

編輯: 時間:7/30/2015 10:46:15 PM 瀏覽:1711

"與狗同住兄妹"爺爺:讓孩子在狗籠是為安全考慮
兄妹被愛心人士暫收留。

"與狗同住兄妹"爺爺:讓孩子在狗籠是為安全考慮
小兄妹的爺爺靠狗場為生。

"與狗同住兄妹"爺爺:讓孩子在狗籠是為安全考慮
孩子曾經住在面包車里。

前天,有網友爆料稱,江蘇南京六合區有一對兄妹住狗籠,與狗爭食。記者調查發現,兩個孩子住在狗場內的廢舊面包車內,由祖父照料,吃狗食,喝河水。昨天上午,兩個孩子已被當地愛心家庭接走暫時收留,祖父的狗場因手續不全被取締。

曝光

小兄妹生活在狗場吃狗食喝河水

前天下午,一條消息在網上曝出。網友稱,兩個孩子在狗場里與狗同吃同住,平時和狗爭食,喝臭水溝里的水,生活條件非常差。

記者實地探訪了解到,孩子的爺爺叫于從球,今年65歲,安徽省懷遠縣人,來南京務工已經十幾年。于從球3年前來到六合區滬江商貿城做電焊工,積攢了一些資金,于兩年前開始養狗為生,平時就住在狗場搭建的違建里,每月150元租金。

今年年初,于從球的大兒子、今年35歲的于敏國(音)將自己的兩個孩子送到于從球的狗場,由爺爺照顧。兩個孩子,大的男孩今年6歲,小的女孩今年4歲,都沒有上過幼兒園。

于從球的鄰居周先生說,網上的消息不完全準確,但是兩個孩子在這里的生活條件確實很艱苦。兩個孩子吃飯就抓盛在狗盆里煮熟的雞腸、菜葉,喝水就喝狗場后面河溝里的水。他有時候看著孩子可憐,就將自家小孩穿小的衣服送給他們穿,一個月左右帶孩子去洗一次澡。孩子到了夏天也只能穿著很厚的襯衫。到了冬天因為棉衣少,大部分時候只能待在面包車里。有一次他帶兩個孩子回家吃飯,發現他們都不會用筷子,只能用手抓。

周先生說,于從球養的狗都很溫順,不會傷害兩個孩子,老人平時照顧狗精力有限,為了避免孩子到處亂跑,白天有時候就把孩子關在狗籠里和狗一起玩。到了晚上,老人和孩子一起睡在狗場旁邊的廢舊面包車里。

回應

讓孩子在狗籠里玩是為安全考慮

于從球的狗籠子大多不封頂,上面有一層很薄的黑紗布遮陽,地面溫度不低于40攝氏度,很多狗被熱得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于從球的孫子和孫女平時就在這些黑紗布下的狗籠之間穿梭嬉戲。

在三口人晚上居住的面包車里,堆滿了各種生活雜物,和一些沒有吃完的食物殘渣。車廂內有一股明顯的異味。

于從球解釋說,有的時候,他會從附近的飯店要一些剩飯剩菜給孩子吃,反正是自己吃什么就給孩子吃什么。如果孩子吃狗食的話,自己也吃狗食。雞腸子、菜葉子也是從附近農貿市場收集的別人不要的東西。

于從球承認,夏天里一些剩飯剩菜存在腐敗的情況,這時候他會酌情處理,大部分時候是把腐敗的部分扔掉,繼續食用還沒有散發異味的部分。

于從球認為,后面河溝里的水很干凈,自己和狗都喝河溝里的水。記者探訪發現,河溝里有魚,且在高溫下沒有異味。

于從球說,從去年開始,自己租的那間屋子就大面積漏水、漏風。不管是多雨的夏季還是多風的冬天,租住的違建都不再適宜居住,于從球又沒有錢對房屋進行修繕,這才和孩子一起搬到面包車里。夏天南京動輒35攝氏度以上的天氣讓面包車里悶熱難耐,孩子們往往到夜里一兩點鐘才能睡著。這些面包車是于從球的外甥寄存在他這里的。于從球的外甥靠倒賣二手車為生。

于從球很反感別人說他把孩子關在狗籠子里。他覺得自己的孫子孫女出現在狗籠里,和農村孩子在自家雞圈里玩沒有區別。他的狗籠空間足夠大,在狗籠之間也未限制孩子的自由,把他們放在狗籠里是為了他們的安全考慮。距離養狗場不足10米,就是一條馬路,兩個孩子曾經數次跑到馬路上或者養狗場后面的河溝里,很容易發生危險。

探因

養狗收入低老人大部分設備靠自制

截至昨天,于從球的養狗場里有50多只狗,既有一百元一只的土狗,也有上萬元的藏獒。于從球說,他就是靠種狗下崽賺錢,一只金毛、泰迪這種流行品種的小狗,能賺二三百元。但他的狗都沒有狗證,不被市場認可,因此賣不上好價錢,像藏獒這樣的名貴犬種都沒人相信,根本賣不出去。于從球每個月賣狗的收入僅有2000多元,以南京的物價水平,想要養活兩個孩子十分困難。

于從球的錢全是他幾年前靠干電焊工積攢的,缺少后續資金,只能省吃儉用,想著擴大規模,降低成本。他狗場里的幾十個狗籠子都是自己買鋼筋條、鐵絲網做的。因為沒有別人幫忙,僅僅為了在狗場外圍拉一圈鐵絲網,于從球就干了半個月。因此,于從球平時很少有時間照顧兩個孩子。

由于管理嚴格,養狗的生意在南京其實不如在于從球的老家好做。但是,于從球已經很多年沒有回過家鄉,家里的老房子已經嚴重開裂,并伴有下沉,成為了危房,無法居住。因此,于從球回鄉養狗的想法無法實現。于從球也不是沒有想過換一個工作。可是小學沒有畢業的他除了養狗以外,再無靠譜的謀生手段。因為年齡太大,他很難再找到電焊工的工作。

孩子母親出走父親無奈將孩子交給爺爺

于從球的兒子于敏國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大概在8年前,于敏國找了一位十七八歲的女孩,并開始同居,兩人一直沒有結婚。6年前,大兒子出生,于敏國的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大約4年前,于敏國在杭州開了一家汽車美容店,女兒也出生了。

然而,汽車美容店開了不到一年,于敏國發生了一次車禍,看病手術花去了十幾萬元。同時,汽車美容店因為缺少資金運轉也倒閉了。于敏國無奈來南京投奔父親,在下關區打工,幫人搬家或搬運建材。

家境的衰落讓孩子媽媽選擇了出軌。于敏國說,他小學沒畢業,基本不識字。而孩子媽媽識字。他每天晚上看孩子媽媽發短信聊天到一兩點鐘,有時候到超市買東西,也要晚上9、10點鐘才回來。有一次,孩子媽媽再一次晚歸,于敏國尋找發現她和陌生男子親密地在一起,于敏國很生氣,用皮帶將那男子打跑了。此后不久,孩子媽媽以找工作為由出了家門,再也沒有回來。后來,孩子的姥姥家還代為看管過孩子。到了今年年初,孩子的姥姥家也失去了聯系。

因為孩子媽媽出走,于敏國也沒有了工作的心思。他現在每個月的收入少時1000多元,多則3000多元。他和工友一起租住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隔間內,房間里有兩張上下鋪的床。于敏國曾經嘗試過自己照顧孩子,但他發現這根本不可能,一是租住的地方根本沒有孩子生活的空間;二是白天帶著孩子根本找不到工作。因此,今年年初,他把孩子送到了父親的養狗場。

其實,于敏國和父親的關系也并不親近。于從球25歲那年妻子就去世了,留下的兩個孩子都是他一個人拉扯大的,但于從球也僅限于把他們喂養大,兩個孩子都沒有受到什么系統的教育,和父親的關系也都很冷淡。于從球照顧狗場,兩個兒子誰也沒有說要來幫忙。兄弟二人陸續“成家”后,互相走動得更少。

不過,把孩子送到父親那里以后,于敏國會每隔一個月左右去父親的狗場看孩子。每次去,于敏國不是給父親幾百元生活費,就是買一些日用品送去。最近的一次,一個多月以前,于敏國給父親送去了一床新的棉被,并帶著孩子去洗了澡,理了發。而那床新的棉被目前就放在孩子睡覺的面包車里。

救助

志愿者幫賣狗籌得5萬元

7月25日晚,南京當地公益組織“愛之翼”兒童公益服務中心發現了生活在惡劣環境下的兄妹,并迅速與于從球取得了聯系。當天晚上,“愛之翼”就聯系到了附近李姚社區的一家愛心家庭,將孩子暫時安置。前天中午,志愿者帶著食品和玩具來到愛心家庭,看到兩個孩子和他們的新“媽媽”關系非常融洽,放棄了將孩子帶回基地的打算。

由于于從球的養狗場沒有正規手續,當地派出所將養狗場依法取締,場地被封,物品被沒收。本來50多只狗也要被沒收,好在“愛之翼”聯系了當地愛狗人士,將大部分狗都買走了,總共給老人籌得了5萬元的資金。于從球說,沒了狗場,他打算以后靠拾荒養活兩個孩子。

對話

父親:想把孩子媽媽找回來

京華時報:孩子吃狗食,喝河水,你之前知道嗎?

于敏國:不知道。我之前來看孩子都是看兩眼,放下東西就走。下關區離六合區太遠,我得趕緊回去。

京華時報:那你是什么時候知道這種情況的?

于敏國:前天,志愿者聯系到我的時候我才知道。

京華時報:網上有人說,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你就是在虐待孩子。你覺得呢?

于敏國:我沒有虐

待孩子。是自己的親骨肉,疼孩子還來不及來,怎么會虐待呢?

京華時報:那孩子為什么會生活得那么差?

于敏國:因為俺們窮,又沒有文化,實在是沒有錢給孩子好吃好喝的。也只能這樣湊乎著過,難道還能把孩子扔掉嗎?

京華時報:你現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于敏國:我想先把孩子的母親找回來。孩子晚上經常要找媽媽,沒有媽媽的孩子太可憐了。

政府安置兩個孩子和老人

昨天上午,六合區龍池街道的工作人員將孩子從“愛之翼”聯系的愛心家庭中接出,重新安排到自己聯系的愛心家庭中。六合區龍池街道的工作人員還給孩子送了很多食品和玩具。

龍池街道潘主任說,經過初步體檢,兩個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基本良好。兩個孩子將暫時寄養在愛心家庭,直到于從球或者于敏國擁有了履行監護權的物質條件。如果兩人長期無法負擔孩子的生活,不排除將孩子送往當地福利院。

潘主任說,之所以之前街道遲遲沒有發現兩個孩子的生活困境,是因為孩子的生活區域屬于街道內已拆遷的區域,是街道監管的盲區。

龍池街道還在附近的李姚社區找到了一間50多平方米的房子,讓于從球免費居住。

對于其家庭經濟困難,潘主任說,南京這邊暫時沒有什么好辦法,他建議于敏國盡快回到戶口所在地安徽懷遠縣,申請當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同時申請家里老房子的危房改造。這樣,于敏國不僅能夠每個月得到幾百元的補助,回老家有地方住的話,也方便孩子以后上學。

于敏國表示,自己不識字,沒辦法去政府機關辦各種各樣的手續。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愛之翼”的志愿者愿意這幾天和于敏國一起回安徽,協助他辦理手續。

由于兩個孩子是非婚生子,無準生證和出生證,所以至今沒有上戶口。潘主任表示,警方正與于敏國戶口所在地淝河鄉派出所聯系,爭取幫兩個孩子解決在安徽的戶口,這樣也方便其盡快上學,享受國家的福利政策。

爺爺:希望孩子能多讀點書

京華時報:你對這兄妹倆是不是挺有感情,畢竟帶了這么長時間?

于從球:有感情是肯定的。現在孩子被政府帶走了,寄養在別人家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再見到。

京華時報:你們家經濟條件好一點,孩子就能回家了。想沒想過怎么多賺點錢?

于從球:我年紀大了,干不動了。現在外面招工也不要我這樣的老頭子。

京華時報:你有沒有設想過孩子長大以后的日子?

于從球:就是希望孩子以后能多讀點書,不要像我和他爸一樣沒有文化,啥也不會。

京華時報:如果有機會的話,你是想回老家生活,還是在南京?

于從球:老家再不熟悉也是小時候住過的地方,在南京也沒有戶口。年紀大了肯定還是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