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本報記者 李力 賀新
嘉賓: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魏淑民
省社科院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陳東輝
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曹根記
清明流變:節氣和節日
主持:春暖花開時,清明悄然到。清明是中華文化沃土孕育的傳統節令。它既是節氣也是節日,因“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2008年,清明節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請介紹一下清明節的由來。
魏淑民: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據《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早在漢代,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已然進入先人的生活世界。后來,正是在與寒食節、上巳節的合流交融中,清明節氣逐漸被接納擴容,在唐宋時期成為人們廣為認同的重要傳統節日。
寒食節歷史悠長,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漢代以前,其主要習俗是禁火,而且時間較長,甚至一月為限。漢代確定寒食節為清明前三天,唐宋時期減為清明前一天。寒食節禁火習俗的形成,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源于對忠臣義士介子推的紀念。事實上,周代已有禁火之俗,緣于上古時期人們鉆木取火,季節不同所用木材不同,換季時須改火,每次改火均換取新火,故新火未到之前禁止民間生火。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游樂元素時,意味著逐漸向清明節轉化。據《唐會要》記載,唐初民間在寒食節掃墓、郊游的習俗已經蔚然成風,雖經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年)下詔禁止,結果禁而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故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頒行飭令順應民情,準許寒食上墓行拜掃之禮,并給予各級官員假期以便從容行事。晚唐、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轉衰,“清明”之稱漸多。現代以來,百姓普遍只知“清明節”而不記得“寒食節”之名。
上巳節是指以干支紀日歷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三月上巳日在水邊祓禊的活動在春秋時期就已形成,魏晉以后改為三月初三。最初巫術色彩濃厚,節日習俗主要是在水上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從漢代到唐宋,上巳節一直非常盛行,節俗內容不斷豐富,有曲水流觴、走馬騎射等活動,娛樂性逐步增強。迨至唐宋,上巳節已轉變成一個以宴飲娛樂為主的節日。宋代之后,上巳節的活動事項逐漸融入了清明節。
由此我們可以知曉,唐代以前,清明長期作為季節時序標記的節氣存在,之后漸次融合了時間相近的上巳節、寒食節習俗,變成了一個以祭祀、踏青為主要習俗的節日。唐宋時,三個節日開始呈現融合趨勢。宋代之后,上巳節的原始意義和寒食節的紀念意義逐漸淡化,清明最終演化成為以掃墓踏青為主的新型綜合性傳統節日。
清明主題:祭祀與踏青
主持:剛才魏淑民老師介紹了清明節的流變,我們知道,清明節的兩大主題一是祭祀,二是踏青。家國同構是中國傳統國家治理的基本邏輯,家、國兩個層面在清明祭祀中均有鮮明體現。請詳細介紹這方面的內容。
陳東輝:清明節的祭祀主題發展到今天,有三塊重要內容。一是祭祖先。祖先崇拜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甚至發展成為一種深深植根于人們日常生活的信仰體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清明掃墓祭祖,子孫在感念祖先庇佑的同時,也追思其美德懿行。追思的意義既有對逝者的崇敬,更在于對后來者的鞭策和約束。祖先留下的家風家訓會在一次次祭拜活動中逐步滲入子孫的血液。通過莊重的具有儀式感的清明祭掃,后來者會從內心深處生騰出一種把祖先盛德發揚光大的強烈意愿。二是祭圣賢。圣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圣賢往往因其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深邃的思想、突出的貢獻為人們所崇敬。所以,祭拜圣賢也成為清明祭祀的重要活動。北宋時期,就有清明祭拜詩人柳永的活動,“多載酒肴,飲于耆卿墓側”,時稱“吊柳會”。今天,影響最大的是對人文始祖黃帝的祭拜。每到清明前后,在新鄭黃帝故里和橋山黃帝陵都有盛大的祭拜活動。鞏義南窯灣杜甫故里、洛陽龍門東山白園、郟縣三蘇園,清明時節祭拜的人絡繹不絕。人們祭拜圣賢,就是為了弘揚圣賢的美德。三是祭先烈。先烈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前輩。清明時節,人們到革命烈士陵園祭拜,就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繼承先烈遺志。清明祭拜,可以使人們常存虔誠之心,敬重祖先、敬重圣賢、敬重先烈,形成敬祖孝親、尚賢崇德、犧牲奉獻的社會風尚。
魏淑民:清明祭祀既有家族祭祀,更有國史層面的社會公祭,對象不僅有人文始祖炎黃二帝,也有諸葛孔明等廣為傳頌的歷史文化名人。
清明是傳統三大鬼節之一,從家族祭祀層面來講,清明祭祀的對象,主要是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時間不拘清明當天,一般在清明前后,各地略有差異。
炎黃公祭。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公祭制度源遠流長。歷史上,河南新鄭有三月初三朝拜黃帝的傳統。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黃帝出生于軒轅之丘,統一天下后定都于有熊。據《山海經》等史書記載,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軒轅黃帝故里在新鄭。1992年,新鄭市開始舉辦尋根拜祖活動。2006年,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為維系海內外同胞、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深化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炎帝陵祭祀源于黃帝,源于秦,始興于漢唐,盛于宋,定制于明清。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形成了完備的規制祭祀,有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關注,規模愈發隆重,成為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精神紐帶,是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
歷史文化名人公祭。典型者如諸葛孔明春祭。諸葛亮其人其事家喻戶曉,躬耕南陽、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典故廣為傳頌。千百年來,民間、官方的諸葛春秋祭祀綿延不絕,并開啟了諸葛武侯形象不斷神化的歷程。
曹根記:隨著革命傳統教育的開展,祭奠的對象擴展到革命先烈,借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成為一種風尚。清明節時組織青少年到烈士陵園掃墓,到英雄紀念碑、紀念館、故居、遺跡瞻仰獻花,舉行入隊、入團、成年禮等儀式,是非常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全世界中華兒女精神力量的文化舉措。
主持: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清明節踏青和飲食,有哪些傳統和特色?
曹根記: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看,排在春分之后,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于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郁寒氣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踏青,也叫春游,古代稱為探春、尋春。古詩詞中,有大量描述清明踏青游春的情形。比如,“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唐代元稹《寒食日》);又比如,“梨花風氣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宋代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再比如,“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們游玩于田野園圃之間,至暮而歸”(《東京夢華錄》)等,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在清明節踏青游春、盡享春光的熱鬧情景。
陳東輝:文化的靈魂是生活。清明文化始終蘊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一是踏青游樂。“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首詩寫的是宋朝時清明春游的場景。正是梨花盛開的清明時節,惠風和暢,氣候宜人,半城的人都來到郊野尋找春天的氣息。他們沉醉在春天里,彈奏歌唱,歡愉戲謔,直到太陽落山才盡興而歸。
二是競技娛樂。古代人們經常在清明節舉辦各種競技娛樂活動。唐人喜歡蕩秋千,蕩秋千象征著生命的活力與青春的張揚,唐玄宗稱之為“半仙之戲”,當時有在清明節舉行蕩秋千比賽的風俗。明清時期,人們喜歡在清明節射柳和放風箏,“永樂中,禁中有翦柳之戲,即射柳也”。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清明節》中說,“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筋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
三是祈福辟邪。楊柳生命力旺盛,插楊柳寓意祛病辟邪、護佑平安。魏晉南北朝時就有清明節楊柳插門的風俗。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兩宋時期,民間有清明節門上插柳的習俗。“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人家皆插柳滿檐”。明朝流行“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
魏淑民:各地清明節令食品也多有不同。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流之故,晉中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俗,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吃冷食的習俗,如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紅棗、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哥”,象征闔家幸福團圓。南方清明還有食青團的習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搗碎,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以蘆葉墊底蒸熟,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當地最有特色的清明節令食品。
清明情懷:追遠及繼志
主持:剛才各位老師從歷史層面談了清明節的流變及主題。從文化層面來看,其內涵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曹根記: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后慢慢融為一體,并不斷地被賦予文化意義。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傳承有著深刻的關系,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人們將掃墓與踏青結合,還有生命更替的意義,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后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優良傳統。祭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不僅源遠流長,而且被看作是頭等重要的大事。我們知道,國史和國家文明史的傳承,是靠個人和家庭的傳續來完成的。逢年過節特別是清明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紐帶。清明時節對祖先“祭之以禮”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
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尋根謁祖的心愿滿足。人們之所以緬懷先人、祭祀祖先,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先祖,他們的辛勞和奮斗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天下之人皆有本源,個體之祖先賴于血緣所系,民族之祖先顯于象征血緣。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交融時代,“我是誰”的心靈追問和尋根意識依舊沒有消失,或招之聚于華夏,或去之散于五洲,公祭人文始祖或回家掃墓上墳謁祖,這種祭祀禮儀正好滿足了海內外華夏赤子的心愿。
清明祭祖是中國文化教化的重要形式。清明祭祖活動是無形的心理感受和有形的禮儀行為相結合的禮儀形式。我們對祖先的祭祀是一種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禮儀之舉。不僅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更為重要的在于慎終追遠、繼志述事,是繼承先人遺志、發揚光大其精神的積極舉措。正如馮友蘭說的:“行祭禮并不是因為靈魂真正存在,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儀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禮儀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禮記·祭法》說:“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今天我們通過祭祀活動,營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以和為美、以和為善、以和為貴,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欣欣向榮,敬宗祭祖、緬懷先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清明文化:傳承與發展
主持: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清明文化,在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該如何對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曹根記: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各個民族不管是藝術創作還是節令習俗,都是對自己生存方式的一種表達。所以,凡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傳統文化,恰好是與自己的身心結合得最緊密的文化。現代社會,對于清明節,我們可以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形式。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時下出現了“網上墓園”,人們可以在這種虛擬的墓園里設置已逝親人和祖先的一塊墓地,清明時可以進行網上掃墓,在這個網上專頁中獻花、留歌、點燭、留文,表達懷念和敬慕。祭奠逝者,本來就是為了滿足一種精神需要,是一種精神活動。網上紀念,可以跨越時空,讓被紀念者的生命故事永遠流傳、精神融入永恒,讓紀念者與被紀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對話,不受時空的限制而自由進行。
陳東輝: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激活,激活傳統文化資源,使其在新時代綻放異彩。一是農耕文化資源。農耕文化是清明文化的重要內容。東漢《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中原地區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清明后,谷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的諺語。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二十四節氣的產生地,可以在黃河兩岸打造清明農耕文化體驗基地,建立城市親子游團隊,讓早已遠離農耕生活的孩子們親近自然,感受泥土的芬芳。
二是詩詞文化資源。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以清明節為主題的詩詞很多。最有名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外,還有“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聽風聽雨過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等佳句。要將這些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建立清明詩詞文化園,讓人們在游園時體會詩詞文化的無窮魅力。
三是文化旅游資源。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生活和貿易場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目前,開封有清明上河園,開發了汴繡“清明上河圖”文創產品,舉辦了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既打響了開封文旅的品牌,又取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可以借鑒“唐宮夜宴”的成功經驗,運用大數據時代新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讓更多《清明上河圖》之類的文旅產品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