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被蜇讓他火了 辭職回鄉和家人一起養蜂 制圖/郭晗
【編者按】
走出鄉村曾是一代人逐夢的起點,如今,鄉村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筑夢的舞臺。懷揣著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的年輕人回到鄉村、扎根鄉村,在鄉村舞臺上加速奔跑、圓夢沃野。他們是勞動者,也是“新農人”,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成為加速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磅礴力量。
勞動節要到了,頂端新聞·河南商報推出策劃報道《俺是新農人》,走進省內多地的鄉村田野,將鏡頭對準了這批“鄉村新農人”,傾聽他們“新”的故事。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宋紅勝 見習記者 陳曦/文 受訪者供圖
00后返鄉養蜂,作為“蜂三代”自信滿滿,結果剛開始就被上了一課。在上嘴唇被蜇后,聽父親說吃蜂蜜能加速恢復,結果剛吃第二口下嘴唇又遭襲擊,還被網友戲稱是“蜜蜂小狗”……近日,新鄉市原陽縣路寨鄉黃寨村的新手養蜂人李衛祥火了,同時也帶動了自家滯銷蜂蜜的銷售。
00后、裸辭、返鄉創業,這位“新農人”爆火的背后都有啥故事?
他辭職回鄉,幫父親養蜂、售賣蜂蜜
美發師、廚師、銷售、健身教練、客服……22歲的李衛祥其實已經工作7年了。初中畢業后,他輾轉新鄉、鄭州、貴陽等地,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學一門技術,找一份不靠天吃飯的“穩定工作”。
“難道我要炒一輩子菜”“竟然并不是技術越好工資越高”……李衛祥評價自己是個爭強好勝、不服輸的人,但不理想的打工生活讓他感到迷茫。
經過多次跳槽與嘗試后,他的目標逐漸清晰:“我想找到一份屬于我自己的事業!”
去年,李衛祥家的蜂蜜滯銷了。“不僅被大幅壓價,采購量也下降了,咋能一年白忙活?”李衛祥的父親不甘心,就選擇自己零售。但周邊散客需求量跟不上,而且不少人對蜂蜜的認知存在誤區,認為蜂蜜結晶就是勾兌了白糖。
于是,去年年底,李衛祥做出了“轉身”的決定——辭職回鄉幫父親養蜂、售賣蜂蜜。
“多次被蜇”,養蜂的他在短視頻平臺火了
雖然是“蜂三代”,家里從爺爺輩開始已經養蜂40多年,但這次回家前,李衛祥其實對養蜂知之甚少,無論是養蜂還是線上銷售,他都是“小白”。
在短視頻平臺注冊賬號、注冊營業執照等證件,嘗試發些科普視頻……但效果并不好。
“村里的電商培訓班就像及時雨一樣來了,半個月的培訓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3月中旬,作為助力鄉村振興措施之一的電商培訓班教他們視頻剪輯、開直播、抖店帶貨等電商知識。李衛祥一邊學習一邊上手實踐,開始拍攝發布自己和父親的養蜂日常Vlog。正是養蜂日常Vlog,讓他突然在短視頻平臺上火了。
李衛祥說,當天自己正蹲在墻角準備錄制科普視頻,不料被蜜蜂蜇了下嘴唇,嘴很快腫了起來。“又丟人又可笑,最開始沒想發,后來越看越搞笑,而且每天給自己規定要發一條視頻,為了完成任務才放了上去。”
第一條被蜇視頻受到大量關注后,他又經歷了學羊叫上嘴唇被蜇、吃蜂蜜下嘴唇再遭襲擊……面對“多次被蜇”質疑,李衛祥說,溫度、氣味或者偶然間觸碰到蜜蜂都有可能造成蜜蜂的情緒波動,自己剛開始養蜂,可能身上的氣味蜜蜂還不熟悉,中午天熱的時候蜜蜂也容易暴躁,手背、臉上都被叮過。視頻評論區里,也有不少網友曬出自己被蜜蜂叮的照片,表示理解。
“回鄉后也有壓力,但每天早上醒來都可有干勁”
爆紅后,李衛祥家滯銷的800斤蜂蜜目前已售出一半,他也開始在自家蜂蜜包裝上印上“祥子和蜂爸爸”品牌logo。
村里人對他的評價也從“這孩子凈干點投機倒把的事”,變成了“這孩子干哩不錯呀”,家里人的評價也從“瞎折騰”變成了“行,好好干吧”。
面對突如其來的“潑天流量”與身邊人的期待、觀望,如何穩定發展讓李衛祥輾轉反側了好幾晚。
“年輕人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誠,還是繼續用心做事吧,給大家帶來好產品。”李衛祥說,“以前覺得離開農村是本事,現在覺得能留下、給農村帶來改變才是本事。”
未來在更新養蜂日常的同時,他還想繼續更新科普視頻來消解網絡上的一些誤解,力所能及地幫助家鄉銷售農副產品,成為真正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農人”。
“以前打工時每個月都承受著績效考核的壓力,工作就像‘趕鴨子上架’,回鄉后也有壓力,但每天早上醒來都可有干勁,晚上也想主動加班。”他說,歸根到底,要選擇自己真正喜歡、接納的事才能越做越好。
來源:頂端新聞·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