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講好中原故事 守護文化遺產

編輯:李慧勤 時間:10/8/2024 9:10:15 AM 瀏覽:274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王豪在觀察夯土剖面。 受訪者供圖

劉晨芳在介紹書籍情況。 受訪者供圖

李可明在認真打磨陶坯。 受訪者供圖

左圖 游客在洛陽龍門石窟景區游玩。本報資料圖片

右圖 安陽殷墟博物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上展出的刻辭甲骨。本報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一年來,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我省積極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努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一大批奮斗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第一線的文化工作者,正在共同書寫著中原文化愈來愈出圈出彩的嶄新故事。

  在八里橋探尋夏文化

  □本報記者 張體義 見習記者 劉曈

  10月7日,方城縣八里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豪早早來到了工地。他說:“趁著現在天氣好,得抓緊干活兒。”

  從2022年9月來到八里橋遺址考古發掘工地,王豪已經在這里“蹲”了兩年。

  2020年“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正式啟動,這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后,又一項事關夏文化研究的重大工程。王豪成為項目中的一員,他說:“我能親身參與其中,這是時代對我的眷顧。”

  2022年,方城八里橋遺址納入“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項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選派王豪負責現場考古發掘工作。王豪說,他第一次來到八里橋遺址時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八里橋遺址經過多次勘探,確定遺址規模很大,是夏代重要的聚落遺址。憂的是遺址保存現狀不容樂觀,當時中北部被占壓,南部可供考古工作的區域并不是很大。

  2022年10月22日,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選擇遺址臨近潘河地勢稍高的區域進行發掘。經過發掘,重新確定了遺址的南部和西部邊界,確認遺址面積約135萬平方米,同時在潘河東岸也發現了大面積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在遺址內部發現了類似于二里頭遺址的多網格布局,初步推斷遺址存在夯土建筑區和手工業區。發掘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墻垣和道路等遺跡,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綠松石嵌片和冶鑄銅遺物。

  采訪中,王豪講述了一個考古發掘中的細節:由于是第一次發掘二里頭時期的夯土,夯土的確認過程非常謹慎。當時用手鏟刮平面覺得非常硬,土質較為純凈,明顯受過夯打,但夯窩不像商周時期那么明顯。后來專門邀請發掘經驗豐富的馬俊才老師到工地現場指導,最終確定這里是一處大型夯土基址,勘探發現的灰黑色硬土則是處理地基時的墊土。

  八里橋遺址在夏代的社會環境中是如何形成的?其功能是什么?如何對其進行定性、定位?2024年9月13日,八里橋遺址考古成果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平臺發布:八里橋遺址是為二里頭王都提供資源轉運與控制的重要樞紐,為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這是對我們兩年來工作的認可,也是我們深化八里橋遺址考古工作的新起點。今后將在田野考古科學化精細化發掘的基礎上,開展多學科研究,在有限的發掘面積內最大化地提取信息,以更好地闡釋八里橋遺址。”王豪說,夏文化研究是一項長期工作,他將繼續為之貢獻力量。

  用書籍賡續中華文脈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杜軍

  “當我聽到3000本《岳南大中華史》幾分鐘內被搶購一空時,高興得都蹦了起來。其中雖然有運氣的成分,但終究是我們和作者主動營銷的結果。”河南文藝出版社編輯劉晨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岳南大中華史》是《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之一,作為責任編輯,她參與了此書出版發行的全過程。

  《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大型叢書是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策劃、設計和推動,中原出版傳媒集團負責實施的全媒體重大出版工程,包括文明之源、文化經典、文化名人、文化創造、文化黃河、文化傳播6大版塊,旨在梳理中華文化源流、弘揚黃河文化精神、促進中華文化復興。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且長期處于歷史舞臺的中心,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進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研究的重鎮。“如何讓河南的考古成果和文物資源‘活’起來,走出圍城,走向公眾,是《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出版的目的之一。”劉晨芳說。

  “這也對叢書的出版提出了新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學術基礎,還要善于運用大眾傳播手段。”劉晨芳認為,叢書首先得專業,要有學術規范;其次是要懂得傳播規律,語言要深入淺出,讓讀者感到有可讀性。

  在信息時代,出版生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全媒體出版、全網絡傳播、一體化發展,實現傳播效果和傳播價值最大化,已經成為出版融合發展的大勢所趨。劉晨芳說,《岳南大中華史》作為《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的重點圖書,在營銷上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我們通過直播間、頭部達人帶貨、網店代銷、淘客分銷等,多措并舉,全力布局新媒體宣傳營銷,增加了圖書銷量,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作為責任編輯,劉晨芳還親自上陣直播賣書。“我真心希望《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有更廣泛的閱讀人群,使讀者能夠從歷史中求真,從藝術中審美,從文化中向善。”劉晨芳表示,尋根鑄魂,賡續文脈,更好地傳播文化,是她作為出版人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

  下一步,劉晨芳正在積極謀劃《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中《韓愈傳》的編輯出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文化“好聲音”,她一直在路上。

  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本報記者 張魏

  10月7日,李可明跟隨中央美術學院“瓷名遠播——名窯的創新與傳播研修班”課程走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器型和紋飾多樣的陶器前駐足良久。

  李可明是國家級非遺汝瓷燒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終日和汝瓷打交道,為何對年代跨度如此久遠的陶器產生強烈興趣?

  李可明解釋:“現階段我們主要研究宋代汝瓷,但往前溯源,才能更好復原宋代的生活場景,輔助產品的研發創作。此次來二里頭,讓我從考古學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文化和經濟發展脈絡。”

  設計專業出身的李可明,出生于汝瓷世家。在清華大學系統學習陶瓷的相關課程后,他才終于知道了自己所掌握這門手藝背后的歷史與文化淵源。他暗下決心,別浪費了自己手上的傳承。

  但在李可明開始著手開啟自己的汝瓷事業時,這個經歷了數百年浮沉的領域,又一次處在了落寞時期。“老一輩大師年事已高,第二代從事者少之又少,并固守著那些古老器型的仿制工藝,極高的價格鮮有人問津。”李可明說。

  思想的轉變是個痛苦的過程。“只做復制品和仿刻已經跟不上市場變化。”李可明認為,要想讓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不同維度的時空煥發新的生機,必須和現代生活產生聯系,他希望做出的產品既讓“50后”喜歡,也讓“00后”喜歡。

  2017年,“汝山明”汝瓷美學品牌創立。在李可明看來,以“古為今用”為己任,用千年汝瓷文化表達時尚,不僅是探尋古今生活美學的方式,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汝瓷之美。

  李可明帶領團隊不斷探索,依托汝瓷近千年沉淀的技藝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在設計上緊扣汝瓷深入人心的天青色,提煉宋韻之美。不僅包裝的圖樣設計是在查閱無數宋版古籍的基礎上,用符合當代審美的設計語言進行優化,而且還重新設計制作了一套專屬字體系統。2021年,李可明的《汝窯瓷器與創意包裝》項目榮獲國家精瑞科學技術獎。他創立的“汝山明”品牌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德國紅點獎的汝瓷品牌。

  “融合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國際化的審美視角,讓汝瓷呈現出更多可能。”李可明說,去年“汝山明”的“茶敘杯”被選為中法兩國元首廣州非正式會晤的茶敘用杯,獲得外賓和藝術家們的連連稱贊。今年“汝山明”汝瓷又走進巴黎奧運會“中國之家”展區,“在巴黎這座藝術與時尚的交會點,有一抹來自東方的天青色華美綻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非遺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技藝,而是要見人見物見生活。對于當下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來說,有新意的設計開發和品牌化能助推非遺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李可明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