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任國戰
在林州五龍鎮的漁村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農民,在過去的30多年間8次救人于危難之間,被鄉里鄉親廣為傳頌,他的名字叫張建啟。
張建啟第一次救人是在1984年的夏天。那年的雨水似乎特別多,林縣(現林州市)南邊的淇河水猛漲。雨后,奔騰壯觀的山洪吸引了周邊眾多百姓站到河堤上觀看。那天張建啟剛從焦作出差回來,也站在河堤上看洪水。突然,不遠處傳來“小孩落水了”的呼救聲,人群頓時炸開了鍋。張建啟把行李往岸上一扔,“撲通”一聲就跳進河里。急湍的山洪迎面襲來,憑借小時的水性,張建啟劈波斬浪竭盡全力將奄奄一息的少年托上岸。年僅7歲的王軍海得救了。第二次救人依然是在淇河邊。1996年8月的一個傍晚,淇河洪水暴漲,張建啟從洪水中再次救出本村兩名落水男孩。
2000年12月13日傍晚時分,張建啟從一口廢棄的枯井中救出一位凍得瑟瑟發抖的殘疾孩子。2006年夏天,張建啟又從淇河洶涌的波濤中救出6歲男孩徐李明。2010年3月27日,還是在淇河,張建啟救出年近七旬的高血壓患者王愛喜。2014年4月22日下午3時,張建啟和朋友去臨淇鎮辦事,途經漁村大壩時,發現大壩下有輛摩托車壓著一個人,傷者頭破血流、呼吸急促。他和同伴一起移開摩托車,撥打120并向鎮派出所報案,為搶救該男子的生命贏得寶貴時間。還有一年春節的深夜,為使鄰村一位少女免遭蹂躪,他一人斗跑了三名流氓……
張建啟最近一次救人,是在2014年12月7日下午。這天,他正在淇河邊漁村生態林中防火巡邏。忽聽有“救人”的喊聲,他循聲跑過去,看到附近魚塘中有個人正一沉一浮。當時,水面結了一層薄冰,水塘深淺不一,張建啟跑到塘邊養魚人房內拿了一根竹竿,跳進刺骨的水中將落水者拽到岸邊。落水者是位老太太,臉色發青。張建啟不顧自己手上被薄冰劃破流血不止,立即對老太太實施心臟按壓急救,并撥打120,向派出所報案。由于搶救及時,老太太得救了。
提起張建啟,鄉里鄉親都說他不容易。張建啟從小失去父母,孤苦伶仃。鄰居們說,因家境貧窮,張建啟初中沒有畢業就輟學了,但他為人厚道,誠實守信,鄉親們都很喜歡他。而在張建啟的記憶里清楚地記得,12歲時父親去世,連棺材都買不起,是村委幫著買了棺材;16歲時,是好心的鄰居介紹他到橫水棉站打工;18歲時,是熱心的工友帶他到林縣采礦廠上班;是左鄰右舍在他失去雙親后幫著料理家務、引線牽媒,使他有了幸福的家庭。這一切,也都成為他報效社會、感恩鄉親的內在精神動力。
多年來,張建啟不僅見義勇為,舍己救人,更是默默無聞做著一件件公益事業。五龍鎮漁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這樣評價張建啟:三十年來,他用充滿勇氣和正義的質樸之舉向社會傳遞著正能量,用感人的瞬間詮釋著一個普通農民共產黨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