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國臣
叔本華是德國最優秀和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他思想深刻,對人生觀察透徹。他的文筆優美,卻又不晦澀難懂。他闡述他的哲學思想,不像黑格爾那樣從概念到概念,術語非常多,而是從日常生活入手,通過具體感性的事件表現出來。在讀叔本華的書以前,我讀了不少書,但對人生的很多疑問還是沒找到答案。我只是在讀了叔本華的書以后,才對生命、人生有了深入清晰的了解。
要介紹叔本華的哲學,不是幾篇文章能容納得了的。我想從他的《人生的智慧》這本書的開端說起,使讀者在讀了我的文章后,能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有個初步的了解。
叔本華曾把人生的好處分為三類。一是人的自身,二是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三是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就人自身而言,他所擁有的健康、道德、氣質、智力等,是上天賜予的,為他自身所獨有,別人并不具備,既不可予奪,又不可強加。你不能讓某兩個人互相交換健康、氣質、智力吧。這是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人的智商高或低是一回事,發不發展又是一回事。智商低難于發展,智商高也要不斷學習,才能真正進步。
一個人的內在氣質決定他的幸福程度。一個心態健康、陽光,思想及情感豐富的人,看世界的眼光總是好的;而一個猥瑣陰暗的人,看世界的眼光總是糟糕的。因為人與外在的關系,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時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好的客體需反映到好的主體上,才能得到真實的映照。如果好的客體反映到差的主體上,那么這個被反映出來的客體就是扭曲的、變形的,因而是不真實的。這種情形猶如人們照鏡子和哈哈鏡存在差別。例如人們雖然居住在同樣的環境中,卻各自活在不同的心靈世界里。一片平凡的風景,在睿智的人看來是豐富多彩、饒有趣味的;而在一個呆笨的人眼里,呈現出的樣子卻是單調無聊、枯燥乏味的。這是因為主體不同,得到的結果就不同。兩個人往往不能談共同感受,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擁有一定的財產和其他物資是必須的。因為人的生活需要物質做基礎,然后精神才能發展,以及從事各種活動。一個人擁有的實物是他的房子、桌椅、書筆以及其他用品。
至于他人的看法,最不重要了。先不說他人是聰明或愚鈍,即便是一個聰慧的人,也很難了解別人那種內在的真實,更別說傻子了。因此,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對他人的評價,往往并不真實,也不可靠。因為人的內在和他所表現出來的樣子,雖不能說完全相反,但有許多不一致卻是事實。人為了適應環境和他人,會做出他想表現出的一種樣子,而非本真的自我。或者會有限地表現出真我,而要表現出全部真我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據此對他作出評價,就顯得幼稚可笑了。他如果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和看法,就自尋煩惱了。因為別人評價的是你表現或者偽裝出的自我,而非你本真的一面。這正像一幅面具,怎么變換都可以。大多數人因為戴了相同的面具,比較相似,所以有人評價不同的人會使用相同的詞匯,就不奇怪了。況且,對一個性格堅強的人來說,別人的評價對他甚至不會產生絲毫的影響。名聲地位也是附屬在個人身上的東西,和人的本質無關,但社會人群恰恰把這些看得最重。有的人為了獲取名聲地位,不惜采取各種手段。不但普通人如此,而且連一些偉人也不例外。例如,叔本華就舉歌德為例,說他為了博取同胞的喝彩而寧愿犧牲內在,為他所不值。
由此,如果我們足夠聰明,就不要對他人輕易作出任何評價。因為輕率的判斷既顯得自己膚淺,又缺乏判斷力,為別人所恥笑,對人對己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