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記者陳沛魏朝林通訊員李月梅文記者吳國強攝影核心提示|2014年冬季以來,洛陽市伊濱區白草坡村的村主任許鈞衛吃完晚飯,都要帶著幾名村民在村里的田地和丘陵上走走。“這不是巡山,這是護寶”。在白草坡村和附近幾個村莊下面,埋著6座東漢皇帝的帝陵,被定為200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記者陳沛魏朝林通訊員李月梅文記者吳國強攝影
核心提示|2014年冬季以來,洛陽市伊濱區白草坡村的村主任許鈞衛吃完晚飯,都要帶著幾名村民在村里的田地和丘陵上走走。“這不是巡山,這是護寶”。在白草坡村和附近幾個村莊下面,埋著6座東漢皇帝的帝陵,被定為200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原本定在白草坡村的工業園區也因為這個考古發現而遷移。
帝陵被發現后,一些“盜墓賊”聞風而來,為“護寶”村里自建了守墓隊,打響了守護帝陵遺產的“保衛戰”。
事件
村頭發現6座東漢帝陵,小村莊“一夜出名”
8月14日,記者來到了伊濱區龐村鎮白草坡村進行走訪。村民許東征告訴記者,2007年修建高鄭西鐵橋時,發現了東漢帝陵守墓人居住時做飯的廚房,經初步勘探,共發現墓冢168座,其中帝陵有6座。2013年,這個區域被納入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按照風水來說,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坡,墓地一般建在陽坡,像邙山墓葬群,而我們村的東漢帝陵位于伊河的南邊,龍門山的北面,恰好是陰坡。”許東征說。
關于帝陵在陰坡,村里也有相關的傳說,雖無從考證,但東漢帝陵的發現卻讓考古界為之震動。2008年4月8日,其與洛陽邙山墓群共同入圍“200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變化
工業園因帝陵“遷移”,不斷有陌生人進村
在許鈞衛的帶領下,記者跟隨村民一起來到村里的一處廣場上。許鈞衛告訴記者,廣場下面就是附近最大的帝陵,只不過被鏟平了。據介紹,在村里,東漢的磚石隨處可見,一些村民家里的老房子的圍墻上,都有撿來的漢磚“充數”;村里一口井所砌的石塊,也是墓道里封門的大青石。
與當初剛發現墓冢的興奮不同,8年過去了,墓冢沒有得到規劃和開發,而村里原本確定的工業園規劃卻因發現帝陵而遷移到別的村莊。村主任許鈞衛表示,這對村里是一個“打擊”。
“2014年冬天,村里面來了幾個人,自稱是考古隊的,我讓他們拿證件,他們說沒有,我把他們的勘探古墓東西扣了。”許鈞衛說,后來陸陸續續有人過來,只要沒有證件的都讓村民給清離出村,同時村民也認識到了帝陵的價值。
守護
村民自建守墓隊,夜夜巡邏保帝陵平安
東漢帝陵劃分的墓冢區域十分大,白草坡村也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村莊。2015年開春,村民無意中發現一些墓冢上有盜墓賊所挖的盜洞,這讓許鈞衛和村民憂心起來。經過商量,許鈞衛與村民成立守墓隊,每次組織七八個人一起巡邏。
當天傍晚,記者與守墓隊一起巡山守墓,許鈞衛指著在田地里突兀出來的山丘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墓冢,并且還是較小的墓冢。隨后,許鈞衛將記者領到了半山腰,發現一個長約80厘米,寬約60厘米的四方深洞,他告訴記者,這就是盜洞。順著盜洞往里看,記者看到一個石制的墓門被敲碎成幾塊散落在洞底。“挖個盜洞需要不少時間,吃完晚飯巡視一圈,沒有發現問題管一天沒事,要是發現盜洞就立即掩埋。”
記者跟隨村民上山,一路上都是野酸棗樹,倒刺扎在腿上生疼。“扎住疼別往回撤,硬著過去也沒有多疼,我們都習慣了。”許鈞衛笑著說。
上到山頂,村民拿著手電筒對任何可疑的地方進行巡視,直到沒有問題才離開。
文物局
肯定村民護陵行為有看管設備但沒用上
采訪過程中,村民都希望知道這片東漢帝陵何時能夠得到規劃和開發。對此,洛陽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地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整體規劃正在進一步研究中。
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東漢帝陵包含的區域十分巨大,并不是哪一小塊,需要對當地生態環境等進行評估,也面臨征地等問題,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規劃,耗費時間比較長。”同時,該工作人員也透露,在未來也可能有適當的開發。
洛陽市文物局負責對文保單位進行安全保護的工作人員則告訴記者,文物保護也是按照轄區的管轄的,東漢帝陵作為國保單位,原本想要設置一套設備,但因為伊濱區的行政級別沒有下來,也面臨著設備裝了沒有人使用的窘境。“我們上的設備是一套裝置,單個裝置內50米之內只要動土,就發出警報,但是伊濱區行政劃分沒下來,而且東漢帝陵涉及伊濱區和偃師兩個地方,可能造成設備上了沒有專門的人看管使用,所以也就沒有上這套設備。”
對于村民自建守墓隊的做法,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表示是可行的。“東漢帝陵區域那么大,我們文物局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和民間合力守護帝陵,也是一種有效的措施。”
對于東漢帝陵,當地村民和文物局都希望帝陵能夠成為洛陽市旅游、考古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