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冷藏食品,懷孕37周女子流產 吃了一塊冰箱里的瑞士卷,老人不幸發燒去世
夏天要更重視這個“冰箱殺手”
近日,一位“準媽媽”在社交平臺講述自己的遭遇:懷孕37周,因食用冷藏食品引發李斯特菌感染,最終流產。
類似的新聞報道還有不少。去年12月,一位網友表示家里老人(67歲)吃了一塊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未過期的瑞士卷之后,開始出現發燒、胃疼和干嘔等癥狀。網友家人帶著老人去了三家醫院,但都找不到病因,無奈之下在網上發了求助帖,該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關心和關注。
幾天后,老人終于確診——感染了李斯特菌。因為失去意識,無法自主呼吸,老人住院后一直住在重癥監護室。然而,今年3月下旬,老人還是不幸去世了。
冰箱殺手?
李斯特菌經常也被叫做“冰箱殺手”,許多感染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人們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冷藏即食食品。據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樊益攀介紹,李斯特菌病多發生于夏秋兩季,6-9月為發病高峰,冰箱是李斯特菌的溫床。
樊益攀介紹,“它跟其他菌的生物特性有點不一樣,在4℃左右的時候,它依然能夠在冰箱里面自由生長,所以會導致大家產生一個誤區,就是我食物在冰箱里放過了,可能還沒有腐敗,我可以正常地進食,但是這個時候李斯特菌在這些食物上,可能已經開始進行比較大量的繁殖,被人體攝入之后,就容易導致發病。”
雖然“冰箱殺手”的稱號有點可怕,但如果你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其實不用太擔心,大多數人感染了李斯特菌沒有癥狀,或者拉兩天肚子就好了,或者出現發熱、疼痛和畏寒等癥狀。不過,對于孕婦、新生兒、65歲以上老年人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而言,李斯特菌感染可能非常兇險,孕婦可能流產,老年人和其他身體較弱的人群可能引發腦膜炎、敗血癥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樊益攀表示,李斯特菌還有一個特性,它除了能夠感染孕產婦,它還能夠通過胎盤的屏障垂直感染胎兒,會導致發育的停止,還有一些不良的妊娠事件。除了母體本身的癥狀之外,可能對于胎兒的表現要特別注意,如果孕產婦一旦發現胎兒好像跟平時相比,胎動的次數變得異常了,或者胎兒的活動度明顯地跟以前不一樣,必須要到醫院來進行就診和處置。
樊益攀強調,李斯特菌是一種食源性致病菌,高風險人群要避免感染,一定要形成科學的飲食習慣。李斯特菌在70℃的環境下2到3分鐘即可滅活,所以從冰箱取出的食物最好加熱后再食用。對于孕產婦而言,特殊時期最好避免生食,包括食用衛生狀況不明的冷飲,如機打冰淇淋、果切外賣等。
頑強的李斯特菌
冰箱是儲存食物的好地方,冰箱的冷藏溫度通常在0℃到4℃之間,可以阻止大部分食源性致病細菌的生長,但是,這樣的溫度對李斯特菌無效,它們能在低至-1.5℃的環境中生存和生長。
于是,在冰箱的冷藏室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少量無害的李斯特菌就會生長到危險的污染水平。
從攝入到發病,有些人會有一段很長的潛伏期,通常可達三周,有的甚至潛伏2個多月。較長的潛伏期也讓人們很難確定真正引起感染的食物來源。
當人體的免疫系統較弱時,李斯特菌擴散到腸道以外的組織和器官,人就可能出現頭痛、發燒、肌肉酸痛、頸部僵硬、意識模糊、失去平衡和抽搐等癥狀。
在懷孕期間,女性的免疫系統會發生變化,孕婦因此更容易感染李斯特菌。雖然孕婦感染后本人可能只有輕微癥狀,但細菌會進入胎盤并感染未出生的胎兒,從而引起早產或流產,或者讓新生兒患上重病或死亡。
有些食物要更小心
李斯特菌無法通過味覺、嗅覺或肉眼檢測出來,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可以從土壤、動物、植物和廢水等幾乎所有環境中分離出來,因此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有很多被污染的機會。
作為一種兼性厭氧細菌,李斯特菌在無氧環境中也能存活,因此,可見于真空包裝的熟香腸、意大利火腿、熏肉等食物中。從過去暴發的一些疫情來看,李斯特菌感染常與未經消毒的生鮮奶、沙拉、未清洗的生蔬菜、熟食肉類和預切水果等食物有關。
冰箱使用注意事項
由于細菌在5℃以及以上的溫度中生長比較快,因此冰箱冷藏室的溫度應保持在4℃或以下。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建議,很多家庭都沒有達標。
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對老年人應該有針對性的溝通,另外由于底層架子的平均溫度值低于頂層架子,因此應將即食熟肉制品存放在底層或中層的架子上,并在開封后兩到三天內吃完。不過,冷凍室在冷藏室上方的冰箱情況相反,其上層擱板的溫度最低。
值得一提的是,冰箱內部的溫度也會有所不同。冰箱靠后的位置通常溫度較低,而冰箱門則是最熱的地方。因此,牛奶、生肉等食物最好不要放在冰箱門上的置物架,而是放在靠近冰箱后部的位置。
冰箱應避免塞得太滿,盡量保持冰箱容量在75%左右,這樣冷空氣才能正常流通。
平時使用時,也避免頻繁打開冰箱門或者敞開太久,因為每次開門,暖空氣都會涌入冰箱,而冰箱門敞開得越久,內部溫度就越接近室溫,幫助細菌繁殖。此外,冰箱的門縫密封條也要定期檢查并清潔,確保冰箱門封是嚴實的。
李斯特菌病在夏季更為常見,如果你家里有老人、孕婦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某些冷藏即食食品和冰箱的使用應該更加重視。
綜合新華社 科普中國 央視網等 單鏡宇 Cloud